学习《课程标准》改革中考命题
——谈《语文课程标准》对中考语文命题的积极影响
文/金正平
中考语文命题改革从199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的意见》后,即被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四年来,在各级教学人员和命题人员的共同研究、探讨、实践下,呈现出新的面貌。命题理念、命题思路及试卷的结构题型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体现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命题改革又添了“助燃剂”,必将对新的中考命题产生积极的影响,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向规范、科学的目标迈进。
1.注重熏陶渐染,体现教育性。
《语文课程标准》比之于以前的教学大纲,更强调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到评价中来,便是注重考试的教育功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化特点,追求积极健康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接触试题的过程中,思想受到影响,情感得到熏陶,精神获得提升。命题内容的确定将更多地考虑其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中华文化思想精髓、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课内及课外语言材料,在试题中的比重将加大。作文命题将继续强化思想教育性,理想、信念、合作、开放、创新等等代表现代公民思想品质主流的概念将成为主旋律。其次,语言材料的选择及表述将更讲求规范、生动、精美,体现汉语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汉语的优势,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过去那种凑一段文字来考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的遏制。
2.注重文化品位,体现人文性。
以前的语文教学与考试过多地在实用性上做文章,文化信息量不足,人文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传承人类文化,培养当代合格公民。在这样一种育人理念的引领下,语文考查的文化含量将继续加大。古典诗文的积累,文化常识的了解,文学作品的欣赏,都将继续得到重视。古诗文及名言警句的默写将加大分值;中外文学史上有关著名作家作品的常识将更多涉及,着力考查学生的文化阅读面;诗文赏析的题目将增多并变换题型样式。比如赏析题一直是古诗独占鳌头,以后可能出现一些现代小诗、外国短诗或短小精悍的经典散文。阅读中的赏析类题也可能出现描摹意境、分析作品社会意义、体会艺术形象的独特性等题型,从而强化文化熏陶。
3.注重贴近生活,体现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永远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不竭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语文的实践性特征,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考查体现实践性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淡化知识考查,坚持以能力立意命题。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是为语文实践服务的。鲜活的、生成性极强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座”,将永远作为传统项目保留下来,比如词语的积累、经典诗文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现代语义密切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而僵化的、陈腐的、生成性不强的知识近几年在考查中已被逐步淘汰,实用性不强的名词术语基本剔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文体知识、写作知识也从运用的角度去命题。考查的落脚点是语文实践能力,是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语境理解语词、表情达意,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筛选信息、理解文意、体会感情、表达见解等等。二是贴近生活取材、命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比如近几年出现的从报纸、杂志、电视及日常交际等现代语言环境中选取语言材料,让学生辨错字、诊语病、改修辞、评得失、明方法等题型将继续呈上升趋势,模拟现实生活语境让学生造句、写话等题目继续出现并将设计出更多的题点。阅读与写作的取材更倾向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问题及体现当代文化需求的热门话题。如网络时代对人的要求、科技发展对人类道德感的呼唤、多元文化热潮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认同等都会在试题中有所体现,亲情、责任、爱心、合作、诚信、毅力等等体现传统与现代意识主流的名词依然成为首选的中心议题。
4.注重个性养成,体现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教改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方面着力强化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语文中考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评价功能不仅表现在价值判断上,更体现在价值导向上。要通过命题导向促进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健康个性。从这点出发,中考语文试卷中以鼓励创新为特征的开放性试题将明显增多。一是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想象能力的题目。比如在语言运用题中提供语境让学生想象描摹画面,给出词语让学生通过发散、想象连词成段,在阅读题中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空、补白、发散等等,总之是考查学生根据已知事物推断联想新事物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主体评价能力的题目,如让学生结合自身阅历就某一语言材料陈述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或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或评价其中的优劣得失等。三是培养质疑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的题目。如要求学生对课文早有定论的问题提出疑问、阐述理由,对现实的语言材料指陈瑕疵、发表见解甚至动笔修正等等。思维角度多元、答案不唯一,是这类题目的共同特征。创新类题在近几年出现的题型题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将有较大的突破,这是显而易见的。
5.注重整合优化,体现综合性。
语文教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技术主义的倾向,肢解分析、零碎训练盛行,知识点、能力点之间的相互勾连不够,孤立讲授,封闭练习,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这一弊端,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要求通过各种语文活动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就给语文命题提出了新的着力点,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学语文,从综合着眼用语文。首先,阅读考查体现整体性。削减支离破碎的知识考查题,侧重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如概文意、明线索、理文路,品味特定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蕴涵于内容与形式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已有材料筛选特定信息,初步鉴赏、评价语言材料等等。其次,整卷题目从内容到形式体现综合性。从内容上讲有知识与能力的综合,重能力而淡化知识;有课内与课外的综合,重课外而淡化课内。学科的综合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当然不是生拉硬套的“撮合”,而是有机渗透,如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考查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等。从形式上看有结论与思维过程的综合,重过程而轻结论;有选择、填空、简答、作文等题型的综合,加大表述题比重而减少选择题题量;有读写与听说的综合,因囿于客观条件限制,听说的考查还只能通过书面形式完成,并不能严格地测试出听说水平,故所占比重很小,但在试卷中的从无到有,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程度。一句话,通过综合来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语文能力,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重要走向。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